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莒南县“文化记忆工程”助力乡村振兴

    信息发布者:yanmacunwangtong
    2019-04-01 06:24:28   转载
    莒南县“文化记忆工程”助力乡村振兴       转自莒南党建  昨天
    近年来,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创新实施“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”,挖掘、留存、保护和传承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,建设了一批体现乡村文化特点、各具特色魅力的乡村文化广场、乡村文化展示馆、民俗馆、纪念馆、博物馆、村史馆,让乡村在振兴中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留得住乡愁。

    10个行政村的1600多户村民8000多口人,义无反顾地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土家园。不待安顿好妻儿老小,又扛起铁镐、挑起竹筐,冲上了火热的工地现场。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,硬是靠肩挑人扛,完成了水库大坝土石方工程。这是1960年莒南县相邸乡北部山区建设大型水库的情景。
    为将历史重现,莒南县深入挖掘整理历史资料,收集历史实物,在美丽乡村片区沿线,规划布展了相邸水库移民纪念馆。用旧的抬筐、铁镐,古老的摇把子电话、老抽屉桌……一件件印记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痕迹的老物件,摆满用石块、泥巴垒砌的展室,推车拉纤、挑筐牵牛、扶老携幼离乡搬迁的浮雕,土墙上悬挂着的水利规划老地图以及肩挑人抬筑堤坝、夯地基的老照片,展示了库区群众移民搬迁、齐心协力建设的场景。

    在“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”建设过程中,莒南县充分挖掘地域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农耕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,不搞大兴土木,不刻意求旧求古,不盲目跟风求量,不雷同造景建馆,注重村情、社情、民情,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整合后的旧校舍,村居社区合并后腾出的办公室、机子房、老队部等集体设施,村民闲置的旧房屋等建筑,改建布展村史馆、纪念馆、民俗馆、博物馆等“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”。

    目前,全县已建成板泉镇高榆木梳工艺展馆、大店镇薛家窑黑陶艺术博物馆、洙边镇茶文化展览馆、岭泉镇马棚官庄刘知侠纪念馆等各类“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”90多处。遍布镇街村居的纪念馆、展示馆、博物馆,就像镶嵌在美丽乡村风景线上的亮丽明珠,熠熠生辉。
    “纵然岁月匆匆,却难以抹去那段青春的记忆,难以忘却那份火热的激情。割舍不掉的是与父老乡亲在劳动生活中凝结下的浓浓亲情,难以忘怀的是永远铭刻心底的知青情怀!”在岔河村知青纪念馆,青岛籍知青毛国宁深情地说。他和当年一起下乡的部分知青回到岔河村,与当年的房东老乡手握手、盘坐炕头促膝话家常,到纪念馆参观,追寻曾经锻炼成长的第二故乡。
    正如这些知青旧地重访,很多创造了历史的人在文化记忆工程里通过一个个老物件、一处处老场景,遥记当年,重拾往昔。还有更多的人,在文化记忆工程里,穿越历史、延续文脉。
    “同学们,这些是我们祖先过去种地用的石斧、木犁、水车、手摇鼓风机……”寒假期间,在位于相邸水库西北岸边的莒南神农传统农耕博物馆里,坊前镇大嵯峨村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课外实践。这个展馆以“农耕文化”为主题,总面积1800平方米,展出展品3650件,立体展现了当地农耕的源流、炊事饮食、传统习俗等农耕文化。自2017年建成开放以来,该展馆已经接待了1万多名中小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。
    在板泉镇高榆社区木梳工艺展示馆里,20多名中年妇女在聆听高榆木梳工艺传承人丁明文传授木梳制作工艺。高榆社区是江北最大的木梳生产基地,已经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,产品占据全国木梳市场的半壁江山。“这个工艺生产技术不是很难。但是过去却是传男不传女,对外保密。现在,为了让村民掌握这项技术,我们建起了展示馆,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。通过培训学习,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,人均每月收入2000多元,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致富梦想。”丁明文介绍说。
    莒南“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”,既是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,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“乡村振兴,需要文化支撑。‘乡村文化记忆工程’不是摆设造景,而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阵地,群众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,传播科技致富知识的平台,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传统教育的课堂。”莒南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赵洁如是说。(彭圣学)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